现在许多诗歌作品根本就不是诗,只能叫做“分行文字”
中国青年报:诗歌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受欢迎,为什么在当代社会受冷落呢?
海啸:其实诗歌从来没有过所谓的边缘化或大众化。诗歌表现出来的安静和寂寞是诗歌的常态。解读和理解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修养,这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。读者能否很好地领悟诗歌,与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——心灵没有敞开,好诗也进不去。
在诗人和圈外朋友的聚会中,诗歌常常被搞得像杂耍一样,让诗人感觉很痛苦很尴尬。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的弊病,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的脱节,加剧了这种状况。
中国青年报: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人愿意读诗,写诗。
海啸:诗歌的门槛看起来很低,好像谁都可以做诗人,其实不然。中国当代真正的诗人不超过100位。前些年因“梨花”事件应运而生的所谓写诗机器,不免让人跌破眼镜。在诗歌批评上,不少评论家也喜欢追在“伪诗”后面大加点评,而一些好诗则不被关注。
一定程度上,“诗人”二字被当做一种讽喻。现在的媒体倾向于关注跟诗歌有关的负面新闻,只要出现诗人自杀、裸奔等过激行为,便竞相追捧,而正面的东西则很少关注。大众误解诗人,媒体绑架诗人,也对诗歌产生了削弱和消解。
中国青年报:《中国文情报告(2008-2009年)》中指出,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网络诗歌风潮,使诗歌这一日见寂寞的文学样式一夜间回归了民间性和草根性,一场灾难意外地拯救了中国诗歌。对此,您怎么看?
海啸:这是一个假象。在危难时期,虽然不乏有广为传播的好诗,但更多作品只是一种狂悲式的文字表达,严格来说不能算是诗,或者说是“伪诗”。网上很多诗歌作品,包括某些公开刊物发表出来的“诗歌作品”根本不是诗,只能叫做“分行文字”。